南山牧场概况 南山,有八十里南山之称,位于城步县西南边睡,地处湘桂边界,南跨广西龙胜,属雪蜂山南端余脉。主峰南山顶,海拔1940米,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山上有四十八坪,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水草丰茂,实为我国天然山地牧场。1976年冬,在党中央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正式建立了南山牧场。
南山牧场是一个综合性家畜饲养场,现有山地23万亩,可供利用的草地20万亩,饲养家畜5000多头,其中奶牛1650头。1995年,共产鲜奶3950吨,生产奶粉770.6吨,完成总产值2745.3万元。实现利润267.43万元。“南山牌”全脂奶粉、选用优质鲜牛奶精制而成。南山奶粉早在1982年参加全国农产品和加工品展销会,被评为优质产品,1983年又荣获湖南省优质产品奖,南山牌全脂奶粉91年获湖南省、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奖,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食品博览会金奖。“南山牌牛奶汁”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指定专用饮品。现已闻名遐迩,畅销全国,供不应求。
南山牧场饲养的奶牛品种有中国黑白花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西德牛。其中中国黑白花牛为主要品种。我国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少量荷斯坦牛(黑白花)与当地母黄牛进行杂交,形成大量黑白花奶牛,又不断引进良种公牛与黑白花奶牛杂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987年由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黑白花奶牛”。因为“中国黑白花奶牛”的不断改良有局限性,因此,1992年农业部根据中国奶牛协会的建议,将“中国黑白花牛”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其毛色特征主要为黑白花,也有部分为红白花牛。其体格健壮,结构匀称。花片分明,乳房大,向腹部前后延伸,附着良好,乳腺发育充分,乳头大小适中,分布均匀,排乳速度快。四肢结实,姿势良好。中国黑白花牛在南山牧场放牧的情况下,年泌乳期305天。年平均泌乳量达4.2吨。
牛的生物学特征 在动物分类学上,牛属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牛是适于放牧的草食动物,具有反刍特性,在采食30—60分钟后开始反刍。即牛在休息时,食物由蜂巢胃回到口中,经臼齿咀嚼的现象。经过反刍的食物由食管咽下,不再进入瘤胃,而直接进入第三室——重瓣胃,最后进入第四室--皱胃进行消化。根据牛的消化特点,牛在饲喂后应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和安适的环境,以保证牛的正常反刍。促进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犊牛摄牛乳和代乳品液体饲料时,位于食道和皱胃之间通道前部食道沟充分关闭,使牛奶或液体从口腔直接进入皱胃。
南山奶牛的饲料 在南山牧场可供利用的草地中,以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为主的牧草,将近200
个品种。如黑麦草、早熟禾、三叶草等,。都是常见的优良牧草。1980年用飞机撤播草种,现有人工牧草10余万亩。奶牛的青饲料包括各种牧草、一般的野草等。三叶草是南山牧场利用最广的饲料,青玉米秆在南山牧场也是奶牛的一种重要青饲料。此外,为了养好奶牛,南山牧场还种植许多对提高奶产量有重要作用的块根、块茎饲料,如萝卜、胡萝卜、甘薯等。南山奶牛的粗饲料,主要为各种干草、秸秆。南山奶牛的精饲料,一般由玉米、高粱、麦麸、稻谷、豆类、枯饼等加工配制面成。南山奶牛常用的矿物质饲料有食盐、骨粉、蛋壳粉等。
南山奶牛的饲养管理 奶牛的代谢机能非常旺盛,能量消耗比不产乳的牛要高二倍。因此,奶牛在消化、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生理活动方面都大大加强。
这就要求在乳牛的饲养上,要保证丰富的营养供给、实行科学的管理方法。
首先,奶牛的饲料必须营养全面,对饲料中含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要求较高的水平,并保持一定的比例。在南山放牧奶牛的饲养过程中,除了奶牛主要觅食自然草和人工牧草等青粗饲料外,每天早晚还要搭配饲喂两次精料。饲喂精料的量根据奶牛的产奶情况而定,每头牛每天约5公斤至10公斤不等。这样才能保证奶牛获得全面而充足的营养,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奶的质量,增强奶牛的繁殖力和生活力。奶牛的饲料要保持相对稳定,饲喂要有节律。要把增补精料和挤奶结合起来,最好采取先给精料,后挤奶,挤完奶后再给粗料的饲喂方法。
奶牛要有充足的饮水。饮水是保证奶牛健康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奶量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满足奶牛的饮水需要,可提高产奶量的6—10%。在南山牧场饲养奶牛的草地上,一般做到既有山地草场,又有丰富水源,能保障奶牛对饮水的需要。到了冬季,则要饲喂80C一120C的温水。每天晚上还要在槽内放足清水,以供奶牛随时饮用。
此外,还要经常刷拭牛体。刷试可使奶牛皮肤清洁,增强消化机能,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牛体寄生虫病的发生。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鲜奶产量,对奶牛的乳房也要注意清洗;保持乳房清洁,防止乳房炎的发生。当冬季来临时,还要做好牛舍的防寒保暖工作。
奶牛疾病的防治 在危害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中。传染病有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炭疽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等。内科病有消化系统疾病,如瘤胃积食、瘤胃肠气,重瓣胃阻塞等;寄生虫病有焦虫病等;产科病有乳房炎等。下面介绍牛炭疽病的防治。
牛炭疽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炭疽杆菌引起,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呼吸道和伤口也能感染。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其病症是奶牛体温升高,达400C一420C,精神烦躁不安,全身发抖,眼睑肿胀,呼吸困难,流涎。急性的1—2日死亡,死后肛门、口鼻等孔道流出暗红色血液。
牛炭疽病的预防,除实行综合预防措施外,每年春秋两季对发病地区进行封锁,对病畜隔离治疗。牛舍和用具须用2%的烧碱水或20%的漂白粉彻底消毒。病牛粪便和剩草要予以烧掉。病牛死后,绝对禁止剥皮食用,尸体必须就地烧毁。
牛炭疽病的治疗,初期可静脉或皮下注射抗炭疽血清100—300毫升。同时可用青霉素;土霉素、氯霉素等肌肉或静脉注射。也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噻唑纳等药物口服或注射。中药可用黄芩、黄柏、黄连、
栀子
、连翘、银花、荆芥、防风、紫草、茵陈、甘草等药物治疗。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