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防震减灾 > 防震设防
分享到:
中国地震区划图:发展历程与时代特色
  • 2024-09-25 09:58
  • 来源: 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
  • 【字体:    

    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幅员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复杂的地质结构,不同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存在明显差异。按照地震危险性程度,将国土范围划分为若干区,规定不同的抗震设防要求,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抗震要求相统一。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地震区划和地震区划图编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制定五代地震区划图,为建筑抗震设防提供了科学依据,成为守护生命财产的“安全地图”。


  五代区划图:从“参考”“依据”到“强制性国家标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震区划图已历经五代的发展历程:1957年出版的第一代地震区划图,标示了全国各地区未来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值。1977年颁布的第二代地震区划图,标示了全国各地区未来百年内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值。1990年颁布的第三代地震区划图,标示了全国各地区约475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2001年颁布的第四代地震区划图,标示了全国各地区约475年一遇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2015年颁布的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将抗倒塌作为编图的基本准则,有助于更好进行抗震设计,防范大震灾害风险。


  从发展阶段看,第一代至第三代区划图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参考和依据。从第四代开始,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升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是盖房子、建工程的硬性要求,是保证建筑物“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法律保障。


  新一代区划图:多概率、宽频带、高精度、陆海一体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地震风险防范能力,中国地震局自2022年启动了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工作。新一代的区划图将以防风险为总体目标,以“多概率、宽频带、高精度、陆海一体”为主要特征,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各类规划编制,有效支撑地震灾害风险识别评估和地震韧性社会建设。那么,它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多概率评估,更全面的风险视野。与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相比,新一代区划图最大的亮点之一将是实现多概率编图,不仅提供约475年一遇的基本地震动参数,还更科学地提供不同概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动参数,更好满足抗震设防设计、地震风险评估与巨灾风险防范和应急备灾等多方面的需求。


  宽频带区划,科学描述致灾特性。地震发生时,不同建筑物具有不同自振周期(频率)。当建筑物遭遇与自身自振周期(频率)相近的地震动时,就会发生共振,造成更严重的破坏。近年来,我国超高层城市建筑、人员密集商业综合体及大型生命线工程等长自振周期工程数量与日俱增。新一代区划图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从高频到低频的不同周期的地震动参数,建立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为科学评价地震灾害风险,更好开展地震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高精度数据,科学决策的基石。数据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为了编制新一代区划图,中国地震局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于地震部门长期业务积累和国内国际数据共享,建成了包含我国及周边地区破坏性地震目录1.4万条、小震目录23万条、1942次地震的1.1万组强震动观测记录等基础数据库,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依据。


  陆海一体全覆盖,应用场景更广泛。不仅陆地上会受到地震灾害威胁,海洋中的工程也会受到地震的威胁。新一代区划图将实现陆(领土)海(领海)一体覆盖,无论是城乡建设,还是领海海域的建设工程,都能在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上找到对应的地震动参数,为各类工程设施的抗震设计和防灾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编制新一代区划图是完善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工作,预计到2025年底可以编制完成,同时启动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修订工作,将进一步提升对基层精细化需求、行业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力,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现代化。

  (防震减灾融媒体中心 驻内蒙古局通讯站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739-5363522

版权所有:邵阳市科技局 Copyright © 2011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6007413号
主办单位:邵阳市科技局 承办单位:邵阳市科技局
湘公网安备 430502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4305000054

主办单位:邵阳市科学技术局

联系电话:0739-536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