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农村处调研省农科院驻新宁县三区“人才”工作
2月26日至28日,省科技厅农村处调研员黄春元率省农科院专家,赴新宁县专题调研“三区”人才工作情况,并就2016年度有关工作与省农科院进行对接。邵阳市科技局党组成员李军,新宁县副县长唐远伟,县科技局局长王小刚、党组书记赵建国等参加调研。
黄春元一行先后调研了省农科院“三区”人才服务点崀峰茶业有限公司、海盛食品有限公司、宝丰园艺场和新宁县黄龙镇三星村脐橙产业化生产基地、满师傅食品有限公司。
2015年,省农科院共有7名“三区”人才驻新宁开展科技服务。为了集中力量发挥专家特长,取得工作实效,这7名专家实行组团服务,挂牌组建了省农科院驻新宁“三区”人才科技服务站,以团队形式开展科技服务。一年来,该专家服务团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三区人才+农户”的科技服务运行模式,共推广新技术10多项,新品种8个,举办技术培训5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65人次,为 “崀峰茶业”争取到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90万元。服务对象平均增收达到15%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多元。根据新宁县实际需求,2016年,省农科院选派驻新宁的“三区”人才增加到18人,继续采取专家服务团的模式,重点围绕1-2项主导产业,特别是茶叶产业化、农产品加工等工作开展科技服务。
邵阳专利申请2015年突破2000件
截至2015年12月底,邵阳市全年专利申请共2334件,专利授权1518件,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分别比上年增长40.8%、53.6%,创历史新高。
2015年,邵阳市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专利实施为基础,紧紧围绕市委“八个建成”目标,在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方面扎实开展工作。以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试点培育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培育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2家、省级7家、市级57家,专利实施实现产值10.5亿元,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1项发明专利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邵阳市科技局、地震局扶贫工作队组织东庄村干部群众赴长沙考察学习蓝莓种植
为进一步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加快东庄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2月26日中午,邵阳市科技局、地震局扶贫工作队组织东庄村干部和部分贫困户群众10余人,驱车300多公里赶赴湖南农业大学蓝莓种植基地考察学习蓝莓种植。
在湖南农业大学蓝莓种植基地,考察组一边认真仔细地观察着不同品种蓝莓的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一边详细了解蓝莓的栽培技术、营养价值、果实销售价格、挂果量、冬季防寒措施等情况,并结合本地实际就蓝莓种植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考察组对蓝莓的市场、经济效益和蓝莓的种植生产管理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下一步蓝莓产业项目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区”科技人才四举措助力隆回水稻发展
3月14日,市农科所所长、“三区”科技人才曾文伟到羊古坳乡开展科技工作调研,市科技局监督与专利管理科科长谢武斌、隆回县经济和科技信息化副局长周小明参加调研。
曾文伟是我市知名农业科技专家,自2007年作为科技特派员定点服务羊古坳乡,在超级稻高产攻关、粳稻增产增量及淮山种植等技术方面取得很好成绩。展望2016,曾文伟表示将从四个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服务:一是开展“北粳南引”应用,探索粳稻种植栽培技术;二是推广优质稻新品种,提升稻米品质和竞争力;三是推进生态种植模式,提高稻米营养和附加值;四是借力“互联网+”平台,打造羊古坳富硒米名片。
周小明代表县科技部门提出:一是转变“三区”科技人才服务模式,由单个科技人员服务转变为专家团队服务,对特色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定点服务;二是合理安排科技人才经费,提高经费项目支出比例;三是延伸科技人才服务链,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延伸到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的全方位服务。
省农科院专家赴隆回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3月12日至13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赵熙副研究员、银霞博士及周浩主任三位专家,利用休息时间赶赴隆回县一都云峰富硒茶业有限公司开展科技服务。
隆回县一都云峰富硒茶业有限公司前身是利琼茶叶专业合作社,有近二十年的产茶历史,茶园面积近千亩,目前正在进行春茶生产加工。据一都云峰董事长邹方晴介绍,去年由于加工不当导致一批茶叶出现烟味,影响了茶叶销售与公司形象。针对这种情况,专家们对新茶进行了专业感官审评,提出了烟味解决方案,并指出可通过延长摊放时间、提高杀青温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茶叶香气,同时到加工车间向工人们传授加工方法与技巧,强调茶叶加工细节;此外,专家们考察了生产基地,详细了解了茶叶生长情况,建议通过增施有机肥来提高鲜叶品质。此外,专家还就茶叶标准化加工操作规程提出了具体方案与建议。
邵阳市科技局首获全市绩效考核优秀单位称号
近日,邵阳市委、市政府正式下文,通报2015年度全市绩效考核结果,邵阳市科技局获评全市绩效考核优秀单位称号,这也是该局首次获得该项荣誉。
2015年,邵阳市科技局在省科技厅的正确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绩效考核41项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管理办法,狠抓工作落实,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39.83亿元,同比增长20.49%,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32.53亿元,同比增长19.28%。全市共申请专利2334件,授权1518件,分别增长40.86%和53.64:%,增速分别排名全省第三和第四,发明专利申请338件,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9件。推动双清区成功创建我市首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获批,邵阳也因此实现了国家级园区“零”的突破。四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一个项目获得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为近年来最好成绩。分别荣获全省科技活动周先进集体、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获得全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和市文明单位等荣誉。
新邵县扎实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
日前,新邵县政府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会议要求,充分发挥该县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优势,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实现富民强县的一项重要举措,抓紧、抓实、抓好。
为了加快新邵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2015年5—7月,县政协组织农办、科技、农业、农经、国土、移民、扶贫、林业、农机、农开等单位政协委员赴永州市、长沙市望城区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全县15个乡镇,与镇乡领导、村干部、涉农企业业主座谈交流,了解全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基础情况,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县政府将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两重点三主要”工作,列入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全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规划在湘商产业园第一期划出1500亩土地,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区。聘请湖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签订了服务协议书,着手编制新邵县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加强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推介力度,招商引资,吸引各类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
邵阳县“精准科技”服务“精准扶贫”
“新栽油茶苗要想成活率高、长得快,栽的时候要把根扶正,把蔸培实。而且培土不能超过嫁接部位。”3月17日,邵阳县公路局扶贫队员把科技人员领到油茶地里,现场手把手教群众正确栽种,把课堂培训跟实际操作的最后一寸距离“填平”。这是该县精准科技服务精准扶贫的一例。
为提高贫困群众科学种养水平,去年,该局扶贫队员特意从县科技局、农民素质教育办请来技术人员进村培训,并于当年引导群众学以致用,新种了一批油茶。可栽后不久发现,一些地里出现死株现象。经技术人员检查发现,问题出在个别受训群众,没有把理论与实际操作正确地结合起来:培蔸不实,栽得太深。归根结底是“重纸上谈兵,轻实弹练兵”,“学与做”还存在“一寸距离”。扶贫队员与科技人员反思决定,今年把培训课题移到田间地头,补齐“短板”。
“如果是裸根苗,栽的时候左手提着苗子,右手从四周培土,把根盖住、松手苗子不倒后再用锄头培土、踩紧。”“你这棵栽得太深了,一定要保证嫁接处离地面至少一个手指头的距离。就跟人睡觉盖被不能超过鼻孔一样,否则就会影响呼吸甚至窒息。”在地里,科技人员用简单易懂,或直观的比喻,让群众一看就会,把“学与用”融为一体。
“科学技术要想真正在扶贫中发挥作用,就得让群众正确使用新技术。”该县科技局、农民素质教育办负责人告知,在今年的送训下乡中,他们将重点围绕扶贫产业,采取现场实践、课堂模拟操作等模式,把这些品种科学正确的栽种、肥水管理、喂养、防疫、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教会农民,使大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据悉,该县在去年下半年的“蔬菜班”“泥鳅鳝鱼班”的专业科技培训中,采取的就是课堂学理论、种养基地实践、培训教师按时段上门检查指导方式,效果很好。
邵阳县科技农技人员下乡指导正确选购农资
“大家买种子时,要切记下面五个‘一定要’,以免影响收成。”日前,邵阳县科技局与县农业局联手,派出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借助当地赶集的有利时机,指导农民正确选购种子、农药和化肥。
为确保农民在非天灾或自然灾害情况下有个好收成,3月中旬以来,该县科技局与农业局达成协议,组队下乡开展农资宣传月活动,提高农民科学识别真假农资的能力,正确选择适合的种子。
宣传中,技术人员采取发放资料、设咨询台、真假农资包装袋、实物对比比较等办法,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活动现场,技术人员叮嘱农民朋友一定要到正规的农资销售门店购买。并查看《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是否合法、有效,查看证照注明的经营范围及地址与其销售的品种、营业场所是否相符;一定要购买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避免因品种不适宜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一定要查看包装和标签标识,看包装袋是否标注品种名称、产地、生产年月等内容;一定要向经营者索要购货凭据,以防一旦发生质量事故用于举证索赔。
技术人员还认真指导农民正确选购农药、化肥的注意事项,对照真假“乳剂、水剂、颗粒剂”农药兑水后的形状,直观地教群众识别真假。
省农科院“三区”人才赴新邵县开展工作
3月11日,在省农科院纪委书记肖志阳率领下,“三区”科技人才王兴辉、黄艳宁、孙耿、李睿、刘一明一行5人来到我县开展2016年“三区”科技人才工作。与受援单位负责人一起召开座谈会,就如何做好2016年“三区”科技人才工作进行座谈交流。今年省农科院“三区”科技人才主要服务我县猕猴桃、药用玫瑰花、药用佛手种植以及土壤肥料和农村基层农业信息化工作。省农科院领导对“三区”人才工作非常重视,对“三区”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勉励“三区”人才要为新邵县“三农”工作作出贡献。新邵县科技局将全力做好协调和配合工作,为“三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科瑞公司发明专利授权突破10项
日前,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传来好消息,湖南科瑞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3-羰基-4-氮杂-5-雄烯-17β衍生物的制备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该发明专利是科瑞公司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取得的又一成果。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湖南科瑞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立足于自主研发和创新,在完成新品研制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形成新的技术成果,力争以低成本、低能耗、最先进、环保的工艺进行生产,确保真正为客户提供价格低、质量优的产品。该公司生产产品大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成果转化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2016年,科瑞公司专利成果喜人,仅一月份即获得授权3项,1至3月份共获得4项发明专利授权。截至目前,该公司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突破10项,共拥有11项发明专利。该公司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邵阳县2015年“三区”科技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3月22日,邵阳县科技局分管负责人介绍,去年,省派该县“三区”科技人才工作扎实,成绩斐然,全县全年靠科技减少损失或增收几亿元。
2014年10月,邵阳县科技局向省科技厅申请2015年选派涉及18个专业领域的“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 、革命老区)科技人才23名,实际获得11名。一年来,11位专家累计深入对接单位开展现场技术服务880天,在油茶产业开发、生猪养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扎实有效地工作。
中南林大教授谭晓风对接邵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助公司成功申报国家、省三个财政补助项目,获得经费支持350万元。并积极从技术上支持高产油茶示范林建设,今年该县茶油总产量预计1.39万吨,产值超10亿元。新造油茶成为该县重要的扶贫产业,带动近40万人从事油茶生产加工。
教授陈清华、畜牧研究员邓缘对接合山养猪场、同兴养殖场,帮助企业制定养殖技术内部规程,开展观摩式技术培训,传授科学养殖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与企业技术人员通过现场、网络、微信等,及时交流和推广饲料配方、营养平衡、集约养殖、企业经营技术。在今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利好下,企业喜获丰收。
湖南农大专家刘祥英联系县农业局植保站,指导开展大田布置标准化性诱监测器、灯光诱杀、稻鸭共生、耕沤深水灭蛹、使用高效低毒绿色环保药剂等系列绿色防控技术措施20余万亩次,将水稻病虫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挽回病虫损失133482.69吨、产值3.68亿元。农户说,专家教他们的“耕沤深水灭蛹”技术,每亩水稻要多收益二三百元。
邵阳县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油茶苗抚育管理
“幼林油茶树一般每年要松土除草两次,第一次在5月份,第二次在9月份。松土深度一般3-5厘米,第一年栽的要浅,三伏天表土炽热,不适合松土除草。”3月20日,在邵阳县科技局联点的扶贫村,扶贫队员与局本局及县油茶办技术人员走进油茶地,检查指导油茶科学抚育管理技术。
近年来,邵阳县把油茶作为扶贫产业之一加以发展扶持,种植面积每年新增3万亩左右。至2015年底,全县油茶面积达到58.7万亩。为帮助农民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科学标准化栽培、规范化管理,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以满足油茶生长发育对肥水的要求,保证油茶成活和早结丰产。2012年开始,该县科技局争取到“油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 ,在全县推广实施油茶高产栽培技术。每年采取下乡培训、发送资料、现场指导、创办油茶科技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咨询指导等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管护能力。
在今年3月份的送技术下乡中,技术人员走进油茶林,指导农民结合扶苗培土施肥,把杂草放在根的周围,用土覆盖,作为肥料,使油茶苗生长整齐。教农民对成林的油茶,适宜深挖垦复,深度一般为21-24厘米,每3年进行一次,注意不要伤根。要求做到:成林深些,幼树浅些,树冠外深些,树冠内浅些。告诉农民,幼林施肥一年两次,冬季每株施农家肥10-20公斤,春施速效肥。还可用0.25公斤尿素兑水50公斤喷射叶面,对保花保果均有较好的效果等。
同时,技术人员还就成年油茶林的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
新宁荣获市专利奖二等奖
近日,从全市科技工作大会传来好消息,“一种无公害脐橙山洞贮藏保鲜方法”荣获邵阳市专利奖二等奖,这是我县科技局副局长唐晓明依托新宁县崀山果业有限公司神申请的发明专利。
新宁脐橙曾是种植最早、面积最大、产量最多、销售最好的全国龙头老大,是四大生产出口基地之一。然而,近年来,江西赣南脐橙快速发展,且占有天时地利的地理气候环境,果品成熟早,较新宁脐橙提前一个月上市,给我县脐橙销售带来严重威胁,造成果品积压,导致烂果严重,损失较大,迫使新宁脐橙必须走贮藏保鲜之路。
此专利发明的设计理念为细节决定成败与因地制宜,成为获奖的亮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洞自然资源,从严把采摘关、包装关、堆放关、管理关等四个方面改善贮藏方法,同时增设隔离层,严禁使用稻草、尼龙等保温材料,从而有效减少烂果严重的问题,比建冷库,则大大降低成本,使果农增收,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邵阳市通过《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去年9月以来,邵阳市全力做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项目申报审查、现场考察评审和视频答辩等工作,12月30日,国家科技部与园区联盟正式发文,认定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填补了我市国家级园区的空白。按照园区总体规划须经所在地级市人民政府研究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要求,3月4日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3月22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48次主任会议、3月23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3月24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1次会议进行了审议,并通过了园区总体规划。大家一致认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提升我市农业发展的水平,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下一步,将举全市之力做好农业科技园区特别是核心区建设,计划投入核心区建设资金30.8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基地、服务平台等方面具体项目22个。
新邵县科技局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建设
新邵县科技局为了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建设,对科技计划项目优中选优,把有限的科技三项经费用在刀刃上,今年3月份,县科技局局长肖艳容带领分管计划项目的负责人调研走访了科瑞生物、仁海科技、百陌生物、奇力工具、广信科技等6家高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下乡到大新乡、龙溪铺镇、潭府乡、坪上镇、陈家坊镇等7个乡镇调研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今年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支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发项目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采取集中重点支持方式,改变过去科技三项经费撒胡椒面现象,努力提高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效益。
邵阳市地震局荣获全市科技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在3月30日召开的2016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邵阳市地震局荣获2015年度全市科技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李阳同志荣获先进个人。这是该局不断完善信息工作管理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取得的突出成绩。
2015年,邵阳市地震局领导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工作,不断增强信息工作意识,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政务信息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所有稿件由局领导亲自审定,并明确信息员,负责信息收集和报送;二是建立制度,制订了政务信息管理办法,规定局机关每人每年不少于3篇、各县市区地震局(办)每年不少于3篇,未完成任务的不得评先评优;三是纳入考核,每年对各县市区地震局(办)信息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据统计,2015年该局共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信息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