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科发〔2025〕13号
大祥、双清、北塔、邵阳经开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省属驻邵单位、市属有关单位,各有关企业:
为充分发挥财政科技专项的引导激励效能,全面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度赋能全市高质量发展,依据年度工作安排,现就2025年度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
本年度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涵盖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重点研发创新项目、创新能力培育项目、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创新生态建设项目等五大类别,通过竞争择优与定向支持两种方式组织项目立项,并按照重大专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三个层级配置相应的补助资金。同时组织实施一批指导性项目,引导各类创新主体自筹全部科研经费开展研究活动。
1.重大科技攻关专项
主要以企业为申报主体,聚焦邵阳市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生态绿色食品、数字经济、大健康、循环经济、精品文旅七大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瓶颈以及民生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突出靶向攻关,注重赋能增效,支持产业链重大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项目受理科室:战略规划与资源统筹科。
2.重点研发创新项目
——支持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品种、新装备等方面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推广,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与产业发展。项目受理科室:技术创新科。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积极对接产业链及民生领域发展需求,开展科研攻关,着力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升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项目受理科室:战略规划与资源统筹科。
——支持区域合作和协同创新,大力推动已取得关键核心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促进区域科技协同发展。项目受理科室: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
——支持以突破七大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为核心目标,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工程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人才支撑。项目受理科室:科技人才科。
3.创新能力培育项目
——支持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小微企业、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集成和推广示范,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和创新能力提升,激发创新活力。项目受理科室:相关业务科室。
——支持具有地域、产业、学科特色的市级科普基地建设,开展科普活动创新和科普作品研发,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和公民科学素质,赋能科技创新。项目受理科室:政策法规科。
4.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支持围绕自然科学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性研究,重点聚焦七大产业链及民生领域基础科学问题,鼓励科研人才自由探索,创新理论和方法,形成一批前期应用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培育储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项目受理科室:科技创新平台科。
5.创新生态建设项目
支持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科技要素市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承担科技创新政府购买服务,以及推进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重大科技工作和重要创新平台建设。主要为本年度通过定向组织(购买服务)方式确定承担单位的项目。项目受理科室:相关主管科室。
二、支持的领域及方向
1.产业链技术创新领域
——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支持数控机床(核心部件自主化、智能运维技术、工艺优化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液压与传动系统、数字孪生应用)、动力电池智能制造装备(电化学技术、电池热管理技术、结构设计技术、电池管理系统、智能生产线集成与数字化升级、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可再生能源技术(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设备)等研发及产业化,推动产业高端化突破、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转型及军民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产业链:重点支持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车间虚拟仿真、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建模)、智能终端配套(智能操作系统、新型传感器模组、低功耗通信模块)、新型显示技术(新型显示功能材料、新型显示器件光学模拟与设计)、算力算法建设(人工智能数学原理、核心算法、基础架构)等研究及应用,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
——生态绿色食品产业链:重点支持富硒农产品开发(富硒功能因子稳定技术、富硒食品溯源体系)、功能性饲料研发(植物源蛋白高效利用、替抗添加剂制备)、食品加工新方法(脉冲电场杀菌、生物保鲜剂应用)等创新与应用,保障食品安全与品质。
——大健康产业链:重点支持康养设备研发(智能康复辅具、居家护理机器人)、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名老中医经验数字化、针灸穴位精准定位技术)、特色中药材炮制新工艺(低温真空干燥、活性成分保留技术)等研发及应用,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支持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高盐废水资源化、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技术)、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高性能化(改性处理、特种砂浆制备)、光伏组件回收利用(硅材料提纯、金属分离工艺)、锂电池回收新方法(有价金属提取、二次污染处理)等研究及推广,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精品文旅产业链:重点支持乡村文旅智慧服务平台(游客行为分析、个性化推荐系统)、非遗技艺数字化传承(传统工艺虚拟仿真、数字藏品开发)、文旅安全智能防控(客流预警、应急指挥系统)等创新与应用,推动科技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特色轻工产业链:重点支持箱包(自动化工艺装备、原材料)、制鞋(精密制造技术、绿色工艺创新、抗疲劳鞋底材料)、发制品(生物基材料、智能制造装备、跨境供应链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促进轻工产业高端化与品牌化升级。
2.农业农村领域
聚焦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提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花木、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技术水平,重点支持特色种质创新(基因编辑与分子育种、生态高效种植技术);智慧农业新模式(物联网环境调控系统、病虫害防治物联网系统、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智能农用无人机设备、智慧灌溉与水肥管理);农产品初加工升级(特色果蔬冻干技术、中药材切片智能化设备、油料加工与油脂改质);农村生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小微水体净化技术)等创新与集成应用,助力乡村振兴。
3.社会发展领域
瞄准民生热点问题,面向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军民融合、低空经济和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支持智慧医疗,如社区健康驿站智能设备(多参数健康监测终端、远程问诊一体机)、老年慢性病居家监测系统(跌倒预警、用药智能提醒)、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提升(常见病智能辅助诊断、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设备)等技术研究及应用;生态环保,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生物膜净化、生态浮岛优化)、土壤重金属修复材料(高效吸附剂、钝化剂)、城市垃圾分类智能分选装备(AI识别系统、自动分拣机械臂)等研发及应用;公共安全,如食品溯源区块链升级版(跨境农产品全链追溯、小微主体轻量化接入技术)、危化品运输路径智能规划系统(风险动态评估、应急避让算法)等装备研发及应用,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4.基础研究领域
鼓励面向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制高点,围绕产业链及民生领域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智能装备动态特性调控机理、富硒土壤元素迁移规律、特色中药材活性成分合成路径、工业废水难降解物降解机制等,形成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上述未提及但属于七大产业链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社会公益性研究的内容,可纳入支持范围;教学、社科、人文类项目不予支持。
三、申报条件及要求
1.申报单位基本要求
除市委、市政府拟定向支持的县域企业和单位外,项目申报单位须为在我市依法注册并正常运营1年以上(截止本通知发布之日),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科研诚信良好、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市辖区内企业,驻邵省属高校和市属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及其他社会组织等。
——加强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布局,鼓励单位依托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申报项目,鼓励省“三尖人才”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申报,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项目验收“优秀”企业牵头申报,强化创新要素整合。
——申报单位须如实编制经费预算,确保自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项目立项后,财政补助资金与申请额度的差额部分由承担单位自筹。自筹资金要求:企业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资助金额比例不低于3:1;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资助金额比例不低于1:1(政府购买公共科技服务项目除外)。
——纳入国家科技统计制度的企业申报时,须在申报书中如实填报上年度研发投入及强度,附报省统计局官网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导出的《企业研究开发项目情况》(107-1表)和《企业研发活动及相关情况》(107-2表)(加盖单位公章)。鼓励研发投入强度高(如5%以上)的企业牵头申报项目。
——多个单位联合申报的,须明确1家牵头单位,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事先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研究任务、考核指标、专项经费分配及知识产权归属等,协议加盖所有合作单位公章并作为申报材料附件,确保合作规范有序。
——申报单位(含合作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项目团队成员无重复申报、多头申报、逾期未验收项目等不良科研信用记录,未纳入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营造良好科研信用环境。
——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规性作出信用承诺,不得夸大自身实力及技术、经济指标。项目立项后,申报材料承诺的考核指标将作为项目任务书核心考核内容,原则上不予调整。
2.项目负责人基本要求
项目负责人须为申报单位在职人员,保证项目执行期内在职,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科研信用记录良好。项目负责人在实施期内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原则上不得申报;确需申报的,由申报单位提出申请并出具确保项目履约实施的承诺函。
3.申报项目基本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科技伦理管理工作规范》等相关政策,属于本年度市级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目标任务明确,技术方案与路线合理可行,技术指标量化可考核,经费预算科学合理;涉及的核心专利须与企业核心技术或产品相关,在法律有效期内且无权属、侵权纠纷;高校、科研院所申报的项目(公益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除外)须有合作企业并签署合作协议;实施周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自立项之日起计算。
四、项目申报、推荐注意事项
1.申报方式及材料报送时间: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申报单位根据项目类别填报附件1《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表及相关材料提纲和要求汇编》对应申请表,按要求准备申报材料并签署《邵阳市科技计划申报单位诚信承诺书》。申报材料用A4纸打印装订成册,一式3份,于10月27日前报送至项目推荐单位。
2.项目推荐要求:申报单位属地科技、财政主管部门,省、市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为推荐单位。各推荐单位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查,于11月3日前将推荐文件(一式两份,附推荐项目汇总表)和申报材料报送至市科技局(推荐文件交战略规划与资源统筹科,申报材料按项目类别分送相关受理科室),逾期不予受理。
3.项目受理与参评确定:按归口管理原则,市科技局各项目主管科室受理项目并进行形式审查,择优提出参评项目,经分管局领导审签后,于11月10日前报送至战略规划与资源统筹科汇总。
4.参评项目资料准备:项目确定参评后,申报单位须再复制4份申报材料,于11月14日前报送至战略规划与资源统筹科。参评的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重点研发创新项目、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申报单位须准备好项目评审PPT汇报资料。
五、咨询方式
市科技局战略规划与资源统筹科联系电话:0739-5360415
联系人:张珍鹏 邱 娜
邵阳市科学技术局 邵阳市财政局
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