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情报分析人员的生存之本
逻辑思维方式,这是所有情报分析人员赖以生存的根本。就像侦探大师一样,情报人员必须具备“从蛛丝马迹间找联系、在错综复杂中寻脉络”的能力,而逻辑就像一条长长的丝线,能将那些零散的碎片恰到好处地缝合在一起,把一个清晰合理的图景呈现给他人。这样,我们的话语才会掷地有声,我们的结论才能令人信服。所谓决策支持,不过如此吧!
如果缺乏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面对具体课题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往往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难以找到分析问题的基本脉络。在今天的情报界,像盲人摸象般大做文章的现象并不鲜见。结果往往是几大本厚厚的报告,其中不乏艰深的理论和生动的图表,可结论要么是人云亦云的套话,要么是不知所云的天书,让人哭笑不得。不能结扎用户的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情报分析人员,靠几个数学模型和软件包能帮助我们生存吗?!
技术背景是情报分析人员的瓶颈吗?
咨询师非工程师,并不需要多少工程经验和操作技能。当然,情报分析人员具备一些工程技术背景是好的,这会降低我们做技术分析时的心理障碍,有助于我们迅速进入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但每个人的知识范围都是有限的,基本上会限于一个狭小的技术区隔内。而咨询服务的领域是宽泛的,题目是多样的,几乎所有的咨询机构都不可能让每个人只负责一个狭窄的技术分支,那样成本将难以控制。所以,学习能力才是情报分析人员必备的生存法宝。
其实,不论是政府项目还是企业委托,借助客户关系找到几个行业技术专家并不难。只要我们虚心请教,关于沟通,技术背景知识就不会成为情报分析人员瓶颈。用我们自己独特的情报视角和思维逻辑,参众多专家的思想加以整合和提炼,我们就会获得超越一般技术专家视野的、更加客观公正的结论。
这才是咨询行业的生存基点。
专利情报分析——技术性与商业性的整体评估
人所共知,除外观专利外,所有专利都涉及技术。所以,在对专利进行情报分析时,大家很自然地把目光一股脑地投向了技术。加之技术本来就是情报人员的薄弱环节,所以,大家对技术更是诚惶诚恐,不敢怠慢。这种技术倾向性极易导致情报分析人员深入技术细节,在纷繁复杂的专利分类表里迷失方向。
其实,人们之所以申请专利,肯定是出于利益企图。尤其是那些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申请专利的目的无非是想设立关卡,好让他人留下“买路钱”。因此,在分析专利时,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了它就不能进入该产业,类似机床的设计与制造;哪些是辅助技术和相关技术,只是该产业的附带产品,类似一些工装和卡具等。同时还必须搞清这些核心技术正在被哪些机构所掌控(例如主要设备供应商)。
在掌控核心技术方面,国外大型企业是很高明的。他们只需控制本领域有限的几项核心技术专利,就能够让进入该产业其他企业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样就能财源滚滚,坐收渔利。看看国际大企业间那些打不完的知识产权官司,就会明白专利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了。
而那些辅助技术和关联技术,有如寄居在母体身上的微小生物体,那不是巨头争霸的主要领地,而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发明的天下。所以,我们切不可以仅仅依据专利数量的多寡就做出“专利技术基本控制在自己手上”这样轻率的判断。
情报人员不是技术人员,技术开发的产品改进不是我们的职责,为政府和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以更加宏观的视角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审视产业竞争状况,描绘出一幅清晰合理的产业发展路线图,从而帮助政府和企业规避投资风险,把握发展机会。
所以,我们在进行专利情报分析时,不能把专利文献仅仅当作一般性的技术文献看待,而要把它当成是国家和企业进行技术、经济较量的一个重要舞台加以审视。因此,必须从技术性和商业性两方面对专利文献进行整体思考和关联分析。有时,政治状况也是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进行技术情报分析时,政治因素尤其重要。只有宏观的视角和整体的思维,才能让我们对专利的持有状况、时间和地域性特征以及法律状态做出更加客观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作为专业的情报分析人员,我们必须学会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文献和数据背后捕捉重要的竞争信息,学会对统计图表中出现的畸变或跳跃(例如在某个时间段某领域专利数量的激增或锐减)多问几个为什么。而那些金子般闪闪发光的真知灼见,很可能就蕴含在这些为什么里面!
情报分析的趣味在于此,情报分析的魅力更在于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