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技服务 > 专家服务
分享到:
科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 2016-03-28 10:56
  • 来源:
  • 【字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抓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要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作用不是外力推动,而是强大的内在驱动。本文就科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肤浅探讨。

    1、科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1.1 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靠科技解决问题”。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提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还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以及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与生产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近年来,我县把科技引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来抓,县域经济发展的势头比较迅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持续带动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跃升,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2 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多方面的重要任务,也面临资源、环境、市场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农业科技的推广,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利于突破发展的瓶颈,而且能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的突破带动生物产业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立足当前,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还要面向长远,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我县目前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和脱贫困难,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显著改观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得更加突出。

    1.3 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领域更趋多元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科技开辟了更加广阔的作用空间。自然灾害、水土流失、耕地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遏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加速科技进步。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责任重大,作用领域宽广。

    2. 我县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工作的探索。

    2.1 围绕农业生产组织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的推广,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和首要任务。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县在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提升,以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农业推广体系为动力,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充分利用推广主体和应用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全县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新技术应用率达到90%。引进推广了超级稻、超甜玉米、“双低”油菜,精品水果、水产品芙蓉鲫(鲤)、鲟鱼、虹鳟鱼,家畜波尔山羊、黑山羊、马头羊、鲁西黄牛等一批新品种,推广了旱育抛秧、测土配方施肥和富硒农产品生产等一批节本增效适用技术。通过流转土地,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正形成,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进程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正在加快,覆盖面更广。

    2.2 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借助农业科技园区这一平台,重点发挥其要素聚集、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和示范带动功能,以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建设为主攻方面,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充分突出园区企业的主体地位,整体推进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程,科学规划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我县初步建成南部以优质稻米、水果为主体,中北部以竹木、药材、畜牧业为主体农业区域布局。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42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星级农庄8家。龙头企业建基地29.5万亩,带动农户10.3万户。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初步形成了优质稻、超甜玉米、“双低”油菜、双孢蘑菇、延季节蔬菜、精品水果、富硒农产品、中药材玉竹以及大新乡和潭府乡药用玫瑰花生产与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2.3 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为适应新阶段农村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县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5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8个,专业协会57个。一是加快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二是开展新农村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创新创业活动。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指导,积极领办示范基地和企业。三是加强大学生村官进村活动。通过大学生村官带进先进的理念和科技知识,改变农村现有面貌。四是建设全县农村星火科技12396服务平台,组建由14人组成的专家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五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超级稻、超甜玉米、精品水果等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推广一批节本增效的适用技术。

    2.4 强化农民素质教育与培训,提升农民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县把培养科技人才作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努力培育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用科技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三下乡”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

    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工作的若干思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工作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将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相结合,坚持推动机制创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注重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注重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注重打通农村基层信息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将“创新机制,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作为科技工作的目标,把“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培训推广,特色示范”作为支撑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工作的重点。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挑战,我县必须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迎接挑战,坚持科技带动,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在新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3.1 以农业科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抓好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通过试点示范,促进县域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继续按照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的要求,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将产业做大,结构调优。即建设以新田铺、小塘等乡镇为主的超级稻基地,雀塘镇食用菌和精品水果生产基地,潭溪、坪上、寸石、潭府、太芝庙、龙溪铺、陈家坊等乡镇以玉竹为主的中药材基地,潭府乡的猕猴桃和紫玉淮山基地,严塘镇的药用佛手基地、迎光乡的有机蔬菜基地、大新乡的药用玫瑰花基地,酿溪、陈家坊镇的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坪上镇的大同福地生态园。酿溪、严塘要依托城市,大力发展城郊特色农业,扩大蔬菜植面积,发展超甜玉米高效作物。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科学布局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同时抓好深加工项目和市场建设,用龙头企业和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增值增效。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联姻,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加速建设以食品加工、玉竹加工、竹木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

    3.2 健全统筹城乡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遵循面向产业化、规模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工作重心的下移,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科技服务长效机制,推动科技进村入户。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切实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把科技创新、支撑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科技发展道路。要建立乡镇责任农技员制度,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建立责任考核体系。要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根据乡域产业特点和科技需求,合理选派科技特派员,支持特派员创建科技示基地,领办经济实体,开展技术服务,引进新项目。完善农村科普工作机制,在我县率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建立一个以科普服务站为基础,逐步在广大农村建立覆盖面广、服务农民的科普服务站、科普宣传栏,组建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农村科普服务队伍,进而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村科普工作和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的专用技术服务网络的作用,发挥掌握先进实用技术、连接广大农户等优势,快捷高效地传播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技推广应用的针对性。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以宣传“学科学,用科学”的创新文化为重点,大力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下乡”等各类科普活动,建立和规范一批农村科普试验和示范基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切实提高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率和到位率。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兴办科研和经济实体,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中长期规划,在搞好常规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县党校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教学资源开展学历教育,重点培养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年富力强的“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使我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名留得住、有能力的乡土大学生人才。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变体能型为技能型打工,提高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和就业能力。要进一步抓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工作,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创业,运用科技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

    3.4 大力发展信息化农业。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是农技推广的重要载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完善硬件构架的同时,要更多地在资金投入、业绩考核等方面制定政策,引导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资源共享、信息发布、信息服务、农民培训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充分利用硬件建设实现科技普及化、服务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整合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农村基层农业信息化站点,达到“六个一”标准,面向全县提供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打通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重点发挥农村星火科技12396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面向农民和种养大户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

    3.5 优化科技进步环境。把科技带动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农村科技创新、进步和应用的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增强乡村干部及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其科学决策能力和科技致富本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面貌。改革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方式,增加政府农业科技投资力度,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按照不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优化项目投入结构,加大对产前和产后、种植业和畜牧水产业、基础性工作和公益性技术的支持。完善市场机制,构建科学、合理、安全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业的服务环境,孵化、培育新型农业科技型企业,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的政策环境,把农村科技服务成就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把农业科技充分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供稿;新邵县科技局   侯康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739-5363522

版权所有:邵阳市科技局 Copyright © 2011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6007413号
主办单位:邵阳市科技局 承办单位:邵阳市科技局
湘公网安备 430502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4305000054

主办单位:邵阳市科学技术局

联系电话:0739-536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