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临港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如何适应新情况、新变化,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需要,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获取新的发展?12月18日~19日,2014中国临港经济论坛在京召开期间,记者采访了多位有关部门领导、相关行业组织与研究机构专家,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港口吞吐量第一的大国。但过去多年,为了追求吞吐量,港口间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经济师贾大山说:“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吞吐量增速放缓,港口盲目布局、盲目投资,港口区内部功能重合、设施建设重复、内部消耗严重、整体对外竞争力弱等问题急需解决。”港口产能过剩,导致区域间港口、区域与区域间、区域内部港口之间的竞争加剧。他认为,这种竞争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港口净资产收益下降。
“目前港口碰到的难处要远高于想象。”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杭天说,港口盈利现在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对外溢价能力下降,二是对内成本压力较大。
“港口下一步的竞争将转向价格战,价格的下降成为必然趋势。”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则表示。
目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正在稳步推进,这些都与临港经济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临港经济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各地也迎来布局临港产业、发展临港经济的黄金时期。
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临港经济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从国内看,发展临港经济也已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之一。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沿海各省市都在谋求做足“临港”文章。
“新时期临港经济发展的基础应是高质量的经济活力,如资本密集、投资巨大、技术水平高、规模经济和产业集中度大等。”在谈到未来临港经济的发展方向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说。
今年上半年,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以加快转变港口发展方式为主线,到2020年基本形成功能完善、配置合理、绿色安全、高效便捷、发展有序的现代港口服务体系。
张国华认为,未来从港口建设上,我国应走专业化、差异化、错位竞争的道路。有关专家还建议,在港口发展上,应通过改革、创新、资源整合、技术进步等举措,使得运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具发展后劲。
产业选择是事关临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快临港经济的发展,要从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进行转型升级。”贾大山建议,应以开放的视野选择产业类型、以前瞻的思路选择技术路线、以科学的思维选择产业组织模式。